我認為,焦竑案明顯是一個假案冤案,實際上是明代黨爭的產(chǎn)物。政治對手不對科考主考全天敘置一詞,而集中攻擊焦竑,這種行徑很可疑。說到底,就是因為焦竑這個狀元是一個左派王學的杰出代表,是當時官場“不安定因素”,這是官場的“排雷”行為。
下面是我整理的有關(guān)焦竑的資料:
焦竑(1540-1620年),字弱侯,號漪園、澹園,江寧(今南京)人,祖籍山東日照(今日照市東港區(qū)祖籍西湖鎮(zhèn)大花崖村)。明萬歷十七年狀元,官翰林院修撰,皇長子侍讀等職,后曾任南京司業(yè)。焦竑博覽群書,涉獵甚廣,尤精于文史、哲學,于金石文字學、考據(jù)學、文獻目錄學、印刷出版、哲學、佛教等諸多領(lǐng)域里多有建樹。著作等身,分為自撰類評點類、編纂類三大類。自撰類有《澹園集》(正、續(xù)編)、《焦氏筆乘》、《焦氏類村》、《國朝獻征錄》、《國樂經(jīng)籍志》、《老子翼》、《莊子翼》等。為明代中晚期著名思想家、藏書家、古音韻學家、文獻考證家。焦竑的傳世著作主要現(xiàn)存北京國家圖書館、濟南、南京、上海等圖書館及臺灣、香港,海外日本、韓國等地。并被翻譯日、韓等多種文字出版。
作為思想家,焦竑承接與發(fā)展了晚明“泰州學派”的思想革新運動。焦竑提出:“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,從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。”焦竑與李贄是終生摯友,其思想脈絡(luò)可見。但是他沒有李贄的偏激。焦竑成為了晚明程朱、孔孟與佛、老(子)二氏、西方學術(shù)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
焦竑還是明代大學者科學家徐光啟的恩師,萬歷二十五年(1597年),焦竑任會試副主考官。他在落選卷中得到了徐光啟卷,“(焦竑)閱而奇之,拍案嘆曰:此名世大儒無疑也。”毅然將行將落第的徐光啟拔至第一名。徐光啟后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、文淵閣大學士。畢生致力于研究天文、歷法、水利、測量、數(shù)學、農(nóng)學等自然科學與技術(shù),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(qū)。
焦竑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的“巨儒宿學,北面人宗”崇高的學術(shù)地位與社會聲望。